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排版丨觅游 SC
考研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生活处处是新传》专栏。
上一期我们聚焦群体传播,围观了群体中“我”的弱小孤独与无助,不知道有没有戳到大家的小心思呢?
相信大家对于前不久肖战粉丝举报同人创作平台反被群起攻之的事件还有印象,这次事件不仅让人对畸形的饭圈文化深恶痛绝,随后而来的各种网络暴力也让大家看见了无穷的“恶”。
抛开错综复杂的弯弯绕绕,单从事件的表现来看,无论是粉丝们的大规模举报还是各圈层创作者对肖战本人的一致抵制,都是群体行为,但与我们之前提到的群体交流不同,这种“起义”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群起而攻之背后的传播学秘密吧。
在一个社会中,有常态的群体行为,也有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就是后者的代表之一。所谓的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则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病毒的消息公布后,群众大规模抢购双黄连。
这也恰恰印证了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等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甚至兽用双黄连、双黄莲蓉月饼都未能逃过一劫。
(图源网络)
一般而言,结构性压力指的是在危机状况下,社会中弥漫的负面情绪。
比如疫情爆发初期,确诊人数急剧增加、病毒源头和传播途径的不明确,整个社会弥漫着的恐惧、不安和焦虑等消极情绪。
集合行为并不是早有预谋的,而是由某些突发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可以将其看作为导火索。
为什么冰清玉洁四姐妹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被称为妖魔鬼怪?还不是因为抱团争C位吃相太难看。
为什么疫情还未消除,药店门口却排起长队抢购双黄连?还不是因为有消息声称“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
❸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比如大众传播公信力下降、政府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公众更倾向于相信小道消息,这一点在互联网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社交媒体门槛低、网民媒介素养不足、把关人缺位等等原因都是谣言滋生的条件,而谣言满天飞的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便会“推动”人们不假思索地参与到集合行为中来。
我们提到过集合行为并非有所预谋,也非一时兴起,那么作为群体行为的一种,自然与群体内部脱不了干系。集合行为的信息传播受到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比如群体暗示与感染,比如群体模仿。当人们处在群体中时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群体中的一分子,群体中传播的信息对个人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疫情期间,韩国在确诊病例已达433人的情况下,依旧召开了名为“纠正大韩民国国民大会”的千人集会。
召集集会的韩国基督教总联合会代表会长全光勋牧师登上舞台高喊:“聚集在这里的人们比我们的生命更热爱国家和祖国”“即使来到这里感染病毒结束生命,我们也会保卫祖国的大韩民国”。
在此环境下,集会者处于亢奋状态,更倾向于盲信和盲从身边人的行为,集会现场的氛围和以及参会者的态度都形成了暗示刺激。
这种情绪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形成群体感染,使得群体中的个人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甚至对呼吁大家停止集会的首尔市长朴元淳发出嘘声。
(图源人物:到达首尔光化门广场对游行队伍进行解散劝告的首尔市长朴元淳)
为何集合行为中,大家总是会不约而同做出相似的动作?比如游行中高呼口号,在脸上涂抹旗帜?
因为一般而言,集合行为并非常规活动,大部分人无法用常规方法应对,只能基于本能做出反应——最简单省力的方式便是模仿群体中的他人。
当然,集合行为中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机制也使得大家抛下顾虑,参与其中,做出消极的与旁人类似的行为,这就是解释集合行为特殊传播机制的另一种理论——群体模仿。
所以集合行为是在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化三者缺一不可的条件下发生的,而群体暗示与感染以及群体模仿则是集合行为中信息的特殊传播机制。掌握以上两点,集合行为的相关真题就能拿满分了!快拿走真题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吧。
❷ 简答: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条件(2020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2020电子科技大学专硕、2020苏州大学专硕)
❸ 简答: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2020中国海洋大学专硕 )
https://mp.weixin.qq.com/s/K4zhDUoUNokhZO1yszqAJA
【通识核心课+院校辅导】模式,全面建构课程体系,助力你高分上岸!